有價值的知識有很多,你要學會傾聽和捕捉,藉此獲得各種有用的價值和信息⋯

不要一個人吃飯

 

其實,以前我是個不太喜歡跟人交流的人。常常一個人吃飯、一個人看書、一個人思考。我覺得聚在一起吃飯或者一起玩,是很浪費時間、浪費生命的行為。以至於多年後,和老朋友碰面時,他們都說對我的印象就是「愛看書、很用功」。現在回想起來,認真用功念書並沒有錯,但老是一個人就不對了。因為我反而錯過了更多更好學習的機會。

什麼是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?飯桌!

真正認識到這一點,是有次臨時抓人的飯局。那天公司請了幾位專家來講課。晚上老闆設宴招待,我的主管本來是要去陪的,但臨時有緊急任務出差去了,於是他和老闆說:「讓阿治去吧,他對公司的品質情況最瞭解,可以跟專家們介紹介紹。」所以我就上車跟老闆去了。我那天掛念著要複習一些測驗,因為是最後幾天的衝刺階段了,心中有千百個不情願。但這也是工作,無奈的跟著去了。


其實,那天的飯局裡,專家沒問,我也沒有機會介紹公司品質情況。倒是幾位專家聊起的話題,深深吸引了我,包括行業最新技術、國際市場走勢、未來發展趨勢、現在面臨的難題,以及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與風險。在此之前,我還不理解「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」是什麼意思。但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。確實,接觸的人不同,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深度與廣度,完全不同。記得以前在學校,我還參與辯論「名師出高徒還是嚴師出高徒?」我是「嚴師出高徒」的堅定捍衛者。在飯桌上一小時的傾聽,我的觀唸完全發生了逆轉:「名師出高徒!」基礎功夫是練出來的,但境界是名師的見解加自己的聰慧,悟出來的。

後來,我就不再拒絶飯局了,至少不拒絶不瞎扯淡的飯局。和不同的人吃飯、溝通,會獲得不同的信息,會瞭解到不同的知識。特別是跟同事。以前,我總覺得下了班,實在沒什麼必要湊在一起吃飯,不都扯些工作中雞毛蒜皮的雜事。其實錯了。工作中的接觸和交流,都是有一定限制的,範圍也較窄,能有時間從容溝通的東西並不多。往往是在飯桌上,大家東拉西扯,比較放鬆,會談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,最近讀過的書、看過的電影電視、對人對事的看法。如果有人出來拌嘴,或者爭論,會互相接力,將話題的深度與廣度都拓展開。這時我們接受到的,都是鮮活有用的知識,遠比只讀書本收穫的還多。


有一次,參加行業協會,忙完後出去吃宵夜,也有一位行業專家也在店裡吃宵夜。我在剛入行時,就讀過一篇他寫關於我們行業產品大生產技術的論文,這篇論文在國內和國際上多次獲獎,並被作為經典論文,頻頻被國內外學者引用。於是,我就趁這個難得的機會,請教他是怎樣蒐集到這些素材,並構思成文的。他告訴我:

「當時改革開放不長,我們行業當中多為小作坊式的生產,大生產的實踐經驗不夠,把產品出口到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尤為欠缺。經過幾年的摸、爬、滾、打,經受了不少國內外大客戶的罵聲,鞭打聲,我從中悟出了很多生產和技術管理的體會。後來,結合在不同行業會議上跟多家公司的老總接觸、交換意見,參閲國內外好公司的管理資料、數據,去粗取精,去偽存真,由此及彼,想法逐漸成熟。那篇論文,就是這樣慢慢總結出來的。」

他還告訴我,跟老總接觸、交換意見,大多時候,都是在飯桌上。他說,有價值的知識有很多,你要學會傾聽和捕捉。這是對我學習東西和如何積累知識影響深遠的一次談話。從此,我再也不懼在飯桌上跟別人交流了。即使他是陌生人,即使他是大腕。以前我在飯桌上不喝酒,後來我會喝一點,這樣反而容易打開話匣子,乃至無話不談。



之前,我覺得自己的這點經驗和感悟可能是一種「邪說」。不料,就在這幾天,我讀到一位管理大師的自傳,他竟然也談到了這點。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同,而且他更有過之而無不及,他說,除了週末,幾十年來,他幾乎從來沒在家吃過三餐。他認為,吃飯時,是最好的溝通機會,他每天早、中、午三餐,跟客人、跟朋友、跟陌生人、甚至年輕人,一起吃飯、聊天,藉此獲得各種有用的價值和信息。而後,在旅行中觀察、思考、驗證、體驗。他每年寫三四本書,做很多場演講,開拓很多新專案和課題。鮮活的知識,要從鮮活的人身上獲得,而非死氣沉沉,人云亦云的文字裡。


相關熱門文章:

圖:http://weheartit.com/entry/108128679

更多相關文章: